集民意 听民声 助力海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蓝天保卫战取得历史性成就。
姚方方指出,气候变化和人类用水主导了全球约100个天然大湖泊水量的净下降。世界上干旱和潮湿地区的湖泊水量都在减少,干旱趋势比以前所了解的更为普遍。
通过将最近的水位测量结果与长期水域面积测量相结合,他们重建了几十年前的湖泊面积。这相当于美国最大水库米德湖蓄水量的17倍。他们发现,地球上近2/3的大型水库经历了严重的水损耗。全球53%的湖泊蓄水量下降,降幅约为220亿吨/年。尽管全球大多数湖泊面积正在缩小,但24%的湖泊、水库的蓄水量却显著增加。
像里海、咸海和萨尔顿湖等标志性湖泊是有详细信息的,但如果想以全球尺度衡量湖泊,就需要对全球湖泊水位和水量进行可靠估计。对于没有长期水位记录的湖泊,他们使用卫星仪器记录的最近的水位测量结果。西班牙政府出台了系列措施,包括禁止在酷暑环境下进行户外作业、灵活变更员工工作时间以避开高温时段等。
高温热浪对当地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运行造成明显影响。根据德国气象局消息,6月下旬德国迎来了今年以来的最高气温,不少地区气温达到37摄氏度,高于正常年份数据。另据统计,仅在德国,2022年就有超过4500人死于高温,2018年至2020年的3个夏季,共有近1.9万人因此丧生检察机关灵活运用诉前磋商、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推动相关违法主体积极整改,体现了检察公益诉讼既是监督之诉,又是督促之诉、协同之诉的特点。
这批典型案例包括四川省检察机关督促保护若尔盖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系列案等10件,其中有9件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监督案例,1件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案例。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了一批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旨在充分发挥典型案例作用,进一步引导各级检察机关继续加大湿地保护办案力度,提升办案质效,切实监督保障湿地保护法统一正确实施。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负责人介绍,湿地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多数涉案面积广、涉及行政机关数量和层级多,甚至横跨不同行政区划,这批典型案例也从侧面反映出湿地保护中行政监管职责交叉分散、边界不清等问题。检察机关通过个案办理推动相关部门进一步厘清各自职责,形成湿地保护合力,并通过办案促进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长效协作机制,推动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编制修订,探索生态环境功能损害鉴定办法,提升湿地保护能力和水平,促进诉源治理和系统治理检察机关通过个案办理推动相关部门进一步厘清各自职责,形成湿地保护合力,并通过办案促进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长效协作机制,推动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编制修订,探索生态环境功能损害鉴定办法,提升湿地保护能力和水平,促进诉源治理和系统治理。最高检第八检察厅负责人介绍,湿地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多数涉案面积广、涉及行政机关数量和层级多,甚至横跨不同行政区划,这批典型案例也从侧面反映出湿地保护中行政监管职责交叉分散、边界不清等问题。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了一批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旨在充分发挥典型案例作用,进一步引导各级检察机关继续加大湿地保护办案力度,提升办案质效,切实监督保障湿地保护法统一正确实施。检察机关灵活运用诉前磋商、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推动相关违法主体积极整改,体现了检察公益诉讼既是监督之诉,又是督促之诉、协同之诉的特点。这批典型案例包括四川省检察机关督促保护若尔盖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系列案等10件,其中有9件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监督案例,1件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案例1至5月份指导各地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企业22.6万家次。
赵群英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将坚持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空气质量保障等重点任务,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突出的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不断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统筹全国执法骨干1900人,开展了8个轮次的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督帮扶。
在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赵群英介绍,以大气污染防治执法监管为例,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执法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问题线索识别技术方法,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网络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问题企业;建立了信息化支撑平台,开发40多个问题线索识别模型,关联匹配49类数据,初步形成大气执法监管信息化、智慧化体系;引领带动地方借鉴相关模式做法,创新监管方式。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29日介绍,目前科技手段已应用于生态环境执法的全过程各环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要努力转向技防优先。
将科技手段应用到生态环境执法的全过程各个环节,精准发现问题,同时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坚持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指导各地不断落实生态环境执法的正面清单制度,有4.4万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连续四年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不断深化两法衔接,切实形成执法合力。赵群英表示,生态环境执法要达到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需要有科技的支撑1至5月份指导各地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企业22.6万家次。赵群英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将坚持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空气质量保障等重点任务,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突出的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不断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统筹全国执法骨干1900人,开展了8个轮次的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督帮扶。
将科技手段应用到生态环境执法的全过程各个环节,精准发现问题,同时减少对企业的干扰。赵群英表示,生态环境执法要达到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需要有科技的支撑。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29日介绍,目前科技手段已应用于生态环境执法的全过程各环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要努力转向技防优先。坚持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指导各地不断落实生态环境执法的正面清单制度,有4.4万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连续四年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不断深化两法衔接,切实形成执法合力。
在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赵群英介绍,以大气污染防治执法监管为例,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执法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问题线索识别技术方法,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网络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问题企业;建立了信息化支撑平台,开发40多个问题线索识别模型,关联匹配49类数据,初步形成大气执法监管信息化、智慧化体系;引领带动地方借鉴相关模式做法,创新监管方式有人质疑说,你们的治理方向错了。
他表示,那几年,他们逐步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重化工业产业升级、淘汰小锅炉等工作,但努力的红利还没有到来。以燃煤锅炉为例,首先测出锅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燃烧一吨煤能排放多少污染物,再分析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有多大,值不值得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大气十条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左右。如今,人们可实时查询PM2.5和臭氧8小时指标,这两项指标是在2012年2月开始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新增的。
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随着研究深入,科研人员对散煤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
科研人员一起讨论,发表意见,达成共识,这是很难得的。除了本地的污染源,探明跨区域影响也是分析污染成因的一大重点。
但由于两者污染特征差异大,采样器内的PM2.5滤膜被细颗粒物堵死,样品采集失败。刘保献带领团队继续研究,剖析污染物的微观组分、进行化学分析、模型计算,通过两年的研究攻关,最终研发出PM2.5中200余种化合物监测方法。
但在2014年、2015年,甚至大气十条即将收官的2016年秋冬季,北京依然频频拉响红色警报。许多农村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用能方式。在柴发合看来,大气十条执行前,每年PM10的下降幅度也只有1%-2%,要让京津冀细颗粒物浓度5年下降25%左右,不付出3-5倍的努力,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要求。2013年9月,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业界简称大气十条)启动,这是我国针对突出环境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首个行动计划。
很多机制都要重新建立,对于大气污染治理也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2017年多部门联合停止环渤海港口接收汽运煤集港,改由铁路运煤,拉开公转铁序幕。
在那之前,尽管有科技工作者对包括PM2.5在内的污染物进行过研究,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灰霾,并没有一个定论。此外,今年秋冬季气候形势预计不利于污染扩散,需以更大的减排量来冲抵经济增量和气候异常带来的不确定性,信心还是有的。
2017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原环保部牵头,开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9月,成立多部门协作的大气攻关领导小组,以1+X模式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聚集200多家科研院所和单位协同攻关。实际上,在此之前,聚焦某地或某时的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已有不少。